一、核心数据概览
产能规模:2024年河南省生猪存栏4031万头(能繁母猪373万头),出栏6029万头,净外调2094万头,占全国调运量重要份额。
产业集中度:年出栏3000头以上调控基地1316家(国家级644家),万头以上猪场747家,规模养殖比重达75.1%。
金融支持:畜牧业贷款余额663.8亿元(同比+6.3%),创新“智慧畜牧贷”“养殖e贷”等模式。
加工转型:生猪屠宰加工能力9033万头,“调肉”与“调猪”比例由0.81提升至1.81,产业链价值显著向县域下沉。
二、高质量发展四大关键举措
1. 机制创新:构建全国领先的产能调控体系
精准调控:动态调整能繁母猪保有量至370万头,连续37个月处于绿色区间,与国家政策高度协同。
分级责任:建立1316家产能调控基地(覆盖国家级、省级),形成“预警-干预-兜底”闭环管理。
启示:为全国生猪产能波动防控提供“河南样板”,突出数据驱动的政策响应能力。
2. 动力激活:金融与模式双轮驱动
政策赋能:省级“畜牧业十一条”+财政试点(如唐河县“养加销智联”模式),推动大企业与中小场协同发展。
数字金融:与建行、农行等合作推出“智慧畜牧贷”等产品,破解养殖主体融资难题,贷款余额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启示:中小场联动与数字化金融工具结合,可复制至其他畜牧大省。
3. 基础夯实:集群化与种业双提升
区域布局:打造南阳(生产加工中心)、驻马店等9个500万头级养殖大市,58个国家级调出大县(占全国12%)。
种业优势:268家种猪场(国家级核心场9家),种猪及猪精液产量全国前列,强化产业源头竞争力。
启示:产业集群化与种业振兴结合,可加速全产业链价值提升。
4. 质量升级:安全与可持续并重
疫病防控:创新“五控一隔离”措施,县级实验室100%达生物安全Ⅱ级,病死畜禽处理率超90%。
绿色转型:豆粕用量降至5.7%(行业均值50%),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2.5%,超额完成国家目标。
启示:环保与降本增效协同,符合畜牧业低碳化趋势。
三、全国产业示范价值
稳产保供标杆:河南通过“调肉”替代“调猪”,缓解跨省疫病风险,为全国生猪流通体系转型提供参考。
县域经济联动:加工产能下沉县域,推动“产加销”一体化,助力乡村振兴(如牧原产业链增值案例)。
政策协同范例:省级财政、金融、土地等配套措施与中央政策无缝衔接,形成政策合力。
四、未来建议
深化数字应用:推广“智慧畜牧平台”至中小场,提升全链条数据化管理水平。
强化种业创新:加强核心育种技术攻关,巩固种猪全国领先地位。
拓展外调渠道:依托“调肉”优势,对接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消费市场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