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事件背景
2025年3月26日,贵州铜仁市在东莞举办“思南黄牛”品牌推介会,通过产销签约、产品展示等方式,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对接。此举是贵州黄牛产业“出山入湾”战略的关键一步,旨在通过区域协作扩大省外消费市场,提升品牌竞争力。
二、产业现状与政策支持
产业规模与增长
2024年,贵州全省牛存栏469.16万头,出栏157.3万头,牛肉产量22.89万吨(同比+3.3%),产量居全国前列。
铜仁市肉牛年饲养量约70万头,2024年出栏22.5万头,形成“繁育—加工—销售”全链条体系。
品牌建设成果
“贵州黄牛”入选全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拥有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(关岭牛、思南黄牛等)及78个注册商标。
政策支持:贵州将黄牛产业定位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,铜仁市构建“六大体系”(如疫病防控、产销对接等)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跨区域协作的突破点
市场拓展策略
目标市场:聚焦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高消费区域,通过推介会、企业签约(如瑞昌飞食品与东莞3家企业合作)打通销售渠道。
产品差异化:依托“梵净山珍”生态品牌,突出“健康养生”标签(如有机饲草、低密度放牧),满足大湾区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。
莞铜协作模式
铜仁利用东莞的资本、渠道优势,探索“品牌共建+技术交流”合作,推动“梵净山珍”农产品组团出海。
现场展示的牛肉干、抹茶等产品获好评,反映生态农产品在大湾区的市场潜力。
四、产业挑战与建议
现存挑战
物流成本:贵州山地地形可能增加冷链运输成本,需优化供应链。
品牌认知度:相比内蒙古、新疆等传统牛肉产区,贵州黄牛全国知名度仍需提升。
发展建议
强化产业链整合:扩大规模化养殖,提升屠宰加工技术,增加附加值产品(如预制菜)。
数字化营销:利用电商、直播等新渠道,讲好“生态牛”故事,吸引年轻消费者。
深化协作机制:推动大湾区企业与贵州共建标准化养殖基地,降低中间成本。
五、未来展望
贵州黄牛产业通过“区域公用品牌+地理标志”双驱动,正从传统养殖向品牌化、市场化转型。莞铜协作模式为山地农业对接发达地区市场提供了样本,若能在品质管控和渠道下沉上持续发力,有望成为西南地区肉牛产业的标杆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