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概况与核心成就
规模与效益
种植规模:2024年吉县苹果种植面积达30万亩,年产量25万吨,年产值超15亿元,品牌价值30.23亿元,占全县农业经济比重80%以上。
脱贫贡献:2018年通过苹果产业实现“5个80%”脱贫指标(如80%农民为果农、80%收入来自苹果),成为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县。
品牌荣誉
获国家级认证: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;
国际认可:成功出口英国,纳入国际果品展览会金奖名录。
二、发展路径与关键举措
1. 政策引领与长期主义
机制创新:自1988年确立“三个一机制”(一届接着一届干、一图到底、一业兴县),历任政府坚持苹果产业为立县之本。
科学规划:依托“六个最适宜”自然条件(纬度、海拔、温差等),1987年提出10万亩种植目标,逐步扩展至30万亩。
2.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
“四新工程”驱动:
新技术:矮化密植、水肥一体化、抗重茬育苗技术(“二脱一抗”),实现“一年挂果、三年稳产”,亩产提升至4000公斤;
新品种:引进美味、吉美人等优新品种,成活率99%,配套轻简化管理;
新模式:智慧果园(5G+大数据、防雹网、物理杀虫)降低人工成本70%;
新机制:“5221”联农带农模式(果农占股50%),激发内生动力。
科研支撑:与西北农林科大、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成立“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”,培育自主种苗20万株/年。
3. 全链融合与价值延伸
加工与流通:建设国际数字化包装园区、苹果云平台,推动电商年销5000万元;
农文旅融合:打造“苹果小镇”、黄河写生基地,通过“苹果花节”“采摘季”吸引游客,年拉动消费1亿元。
三、挑战与未来方向
现存挑战
市场风险:国际竞争加剧,需强化品牌溢价能力;
技术推广:小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均衡;
气候适应:干旱与极端天气对有机旱作提出更高要求。
战略布局(2025年目标)
生产端:扩大矮化密植示范园至2410亩,推动机械化覆盖率90%;
市场端:依托国际服务贸易中心,拓展欧盟、东南亚市场;
加工端:发展苹果深加工(如果汁、脆片),提升附加值。
四、启示与建议
可复制经验
政产学研协同:政府主导+科研机构+市场主体联动,形成技术转化闭环;
品牌矩阵建设:区域公用品牌(“吉祥吉县”)与细分产品线(如“吉美人”)双轨驱动。
政策建议
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农户技术升级;
推动“苹果期货+保险”模式,对冲价格波动风险。
结语
吉县以“一颗苹果”撬动县域经济,通过65年全链深耕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特优”样板。未来需以数智化、国际化进一步强化产业韧性,为黄土高原特色农业提供范式参考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