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概况与优势
1. 资源禀赋突出
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中部,气候冷凉、日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,适宜苍术、荆芥、黄芪等道地药材生长。2024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.8万亩,涵盖20个品种,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。
2. 经营主体多元化
新型农业经营主体(企业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)成为产业核心驱动力,通过“订单种植+技术扶持”“产收销一体化”等模式,带动农户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。例如:
苍禾农业科技:在卓资县建立600亩基地,年育苗苍术1000万株,带动千余人种植;
蒙三明农贸:兴和县种植户联合成立公司,打通半野生黄芪销售渠道;
博林农业科技:商都县规模化种植板蓝根2700亩,年支付劳务费超400万元。
二、产业发展模式分析
1. 订单农业稳产销
企业提供种苗、技术并保底收购,降低农户风险。如荆芥亩产1600公斤,订单价1元/公斤(鲜货),农户亩均净利700元,较传统作物收益提升显著。
2. 产业链延伸增效
加工环节:苍禾建设饮片加工厂,提升附加值;
野生资源利用:兴和县半野生黄芪通过“自然生长+人工管护”模式,契合绿色消费趋势。
3. 联农带农机制创新
土地流转+务工:企业支付租金(如400元/亩)并雇佣农户,实现“租金+工资”双收入;
能人返乡创业:如刘晶引入药厂资源,母雪峰整合山区散户,解决销路痛点。
三、挑战与建议
1. 现存问题
技术短板:部分农户管理粗放,需强化标准化培训;
市场波动风险:需建立价格预警机制,避免盲目扩种;
基础设施不足:山区交通不便影响物流效率。
2. 政策建议
强化科技支撑: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品种选育与病虫害防治;
培育区域品牌:打造“乌兰察布苍术”“苏木山黄芪”等地理标志;
完善冷链加工:扶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,延长产业链。
四、展望
乌兰察布市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,推动中药材产业从“小散弱”向“规模化、品牌化”转型,2024年预计带动超3000户农户增收。未来可通过“药旅融合”(如苏木山生态观光)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,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。
点评:乌兰察布模式印证了“企业牵头+农户参与”的中药材产业路径可行性,其核心在于通过市场化机制平衡风险与收益,值得北方冷凉地区借鉴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