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背景与核心优势
历史根基
平凉红牛源于陇东黄土高原农耕文明,作为耕牛已有3000余年历史。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,其功能从役用转向肉用,依托地理优势、种质基因和养殖传统,成为平凉市“首位产业”,2024年全市牛饲养量达105.76万头,出栏48.66万头。品质竞争力
基因优势:肌红蛋白含量高、性情温顺,具备生产A5级雪花牛肉的潜质,风味独特,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认证(评分8.625/9)。
市场表现:活牛价格(15-17元/斤)高于全国均价(10-12元/斤),抗风险能力强,存栏量逆势增长。
二、产业模式创新
特色养殖模式
窑洞养牛:改造废弃窑洞为牛舍,实现“冬暖夏凉”,降低养殖成本30%以上,提升成活率,入选高考地理考题案例。
生态循环:种养结合(玉米秸秆喂牛→牛粪肥田→静宁苹果种植),形成闭环产业链。
规模化与精细化并行
分层养殖:农户小群体养殖(几十至百头)与龙头企业万头规模共存,通过“订单养殖”“托管代养”等模式联动。
科学饲喂:推广“谷饲”发酵饲料(气喷破壁技术)和“按龄施喂”标准,促进脂肪均匀沉积。
三、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
育种攻坚
建立育种群3500头、核心群1000头,应用基因技术加速选育,目标打破高端牛肉种源依赖。
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出,平凉红牛的本土黄牛基因在风味上具差异化优势。
全链开发
培育30家龙头企业,研发7大类118种产品(冷鲜肉、生物保健品等),开设60余家实体店及电商旗舰店。
品牌价值达222.77亿元,覆盖活牛供港、高端餐饮(如港式火锅、牛排)等场景。
四、挑战与建议
现存挑战
种源选育周期长,需持续投入科研;
高端市场需应对进口牛肉(如和牛)竞争。
发展建议
强化科技支撑:联合科研机构攻关基因组选育技术;
深化三产融合:开发文旅体验(如窑洞养牛观光)、预制菜等新业态;
政策配套:争取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,扩大“供港基地”等渠道优势。
五、结论
平凉红牛通过品种保护、生态养殖、品牌赋能的三维驱动,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的跃迁,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畜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平凉模式”。未来需持续聚焦“牛芯片”自主可控与价值链高端化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。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