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摘要
陕西省眉县通过推广“四改五提升”技术模式(改架形、改土壤、改品种、改模式,提升技术/基础/品质/品牌/效益),推动猕猴桃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设施农业转型。2024年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.2万亩,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,示范园效益提升10%以上,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典型案例。
二、产业升级关键举措
技术模式创新
设施农业应用:推广大棚种植,采用“一干一蔓”标准化树形、水肥一体化系统及土壤改良技术(每亩增施有机肥20吨),解决传统露天种植的病虫害(如溃疡病)和土壤板结问题。
品种优化:引入高附加值品种(红阳、黄肉猕猴桃),收购价较传统品种(如徐香)提高3-5倍,亩均产值达5万-6万元。
全链条技术帮扶
组建“高校专家+农技人员+乡土人才”团队,2024年培训果农2.1万人次,覆盖种植、管护到销售环节。
示范园带动3.1万亩技术升级,通过自媒体“小课堂”普及知识,提升农户技术采纳率。
智慧农业赋能
设施大棚配备环境监测系统,实现温湿度、水肥自动化调控,降低人工成本30%以上。
三、成效与数据亮点
经济效益:红阳猕猴桃收购价达13-15元/斤,亩产5000-6000斤,产值较传统模式翻番。
生态效益:减少农药使用,土壤有机质提升,pH值趋于平衡。
规模效应:2024年全县产量53.9万吨,综合产值60亿元,占宝鸡市猕猴桃产业核心地位。
四、挑战与建议
潜在风险
初期设施投入成本高(如大棚建设),需政策补贴支持小农户参与。
新品种抗逆性需长期观察,避免单一品种依赖。
发展建议
产业链延伸:发展深加工(如果汁、冻干产品),提升附加值。
品牌强化:申请地理标志认证,结合电商拓宽销售渠道。
技术下沉:扩大乡土专家网络,推动技术覆盖更多边缘农户。
五、案例启示
眉县模式验证了“技术革新+组织化服务”对特色农业升级的有效性,为中西部县域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:
政策抓手:以“四改五提升”为框架,整合科研、资金、培训资源。
新质生产力路径:智慧农业技术是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