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
规模与效益
2024年陆良县蔬菜种植规模达90万亩(含复种),总产量245万吨,产值70亿元,占县域经济支柱地位。就业带动:全产业链直接吸纳21万人就业,覆盖种植、加工、冷链、运输等环节,户均年增收2.8万元。
区域定位:以“现代农业示范区、高端食品加工基地”为目标,形成“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一体化模式。
品种与布局
主导品类包括白菜、藜蒿、莲藕、马铃薯及绿叶菜,分布三岔河镇(白菜、藜蒿)、小百户镇(马铃薯)、芳华镇(绿叶菜)等,差异化种植规避同质竞争。
二、产业链深度解析
生产端:规模化与科技赋能
通过土地流转推动连片种植,引入“乡村CEO”管理模式优化田间管理(如清河社区案例)。
复种指数高,提升土地利用率,年产量较传统模式提升30%以上。
加工与冷链:附加值提升关键
大马路村藜蒿加工车间实现分拣、包装标准化,配套冷库延长保鲜期,推动产品进入省外高端市场。
工业园区冷链用工4.5万人,显示加工环节对就业的强吸附力。
销售与品牌:多渠道拓展
借力南博会(2025年昆明)等平台推广“云菜”品牌,对接东南亚市场。
运输与零售环节1.3万人就业,反映县域内流通体系完善。
三、政策与创新驱动因素
乡村振兴衔接政策
在5年过渡期收官年,陆良县依托农业农村部指导的媒体宣传,强化“产业脱贫”样板效应,争取政策倾斜(如冷链基建补贴、技术培训)。城乡融合实践
荷花里示范区发展“农业+文旅”(莲藕采收体验),探索三产融合。
“乡村CEO”机制引入专业人才,解决小农户与市场对接难题。
四、挑战与建议
潜在风险
单一产业依赖可能受价格波动影响(需关注蔬菜价格保险试点)。
冷链物流能耗成本较高,需绿色技术升级。
发展建议
科技投入:推广节水灌溉、抗病品种,应对云南干旱气候。
品牌化:申请地理标志,打造“陆良菜心”“高原藜蒿”等细分品类IP。
延链补链:发展预制菜加工,对接昆明中央厨房需求。
五、结论
陆良县以蔬菜全产业链为核心,通过规模化种植、加工增值、政策赋能,实现了“一棵菜”向“富民产业”的转化,为西部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“生产集约化+就业本地化”模式。未来需强化抗风险能力与品牌溢价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