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发展背景与总体成效
近年来,宜宾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,依托334万亩竹林资源(截至2024年),推动竹产业三产融合,打造全国新型竹产业绿色发展高地。2024年,全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达422.8亿元,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6.75%,形成“资源培育—精深加工—文旅融合”的全产业链格局。
二、核心发展路径分析
(一)资源筑基:扩面提质与生态价值转化
竹林资源规模化
通过退耕还林、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新增竹林21.5万亩,建成现代竹产业示范基地120万亩。
创新“专合社+村资公司+农户”模式,推动30万亩竹林集约化经营,提升单产效益。
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
协同成渝地区建设82公里江河生态廊道,建成翠竹长廊296公里,串联产业链关键节点。
打造“竹林人家”“竹文化生态公园”等特色景观,推动生态资源向文旅资源转化。
(二)加工升级:全链布局与品牌赋能
产业集群发展
引进山鹰集团、裕同环保等龙头企业,形成竹浆纸、竹食品、竹日用品三大主导产业,规上企业76家。
建设6大专业化竹加工园区,2024年加工产值达196.1亿元,区域协同效应显著。
品牌与市场拓展
连续举办五届国际竹产品博览会,推动“宜宾竹品”通过电商、展会等渠道走向全球。
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7个,发布“宜宾竹笋”团体标准,品牌溢价能力持续提升。
(三)创新驱动:科技支撑与业态融合
机制与科技突破
成立市级竹产业专班,统筹财政投入4.3亿元,创新“惠林贷”等金融工具。
联合川渝科研机构组建“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”,攻克关键技术20余项,申请专利11项。
三产融合深化
发展林下经济62万亩(竹荪、中药材等),带动14万群众增收。
投资4.5亿元升级蜀南竹海景区,打造17个竹生态旅游景区、32个康养基地,文旅综合收入超50亿元。
三、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
可复制的模式
“生态+产业”双轮驱动:通过国土绿化与产业基地同步建设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。
“政府+市场”协同发力:专班统筹政策与资源,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营,形成良性循环。
挑战与建议
产业链短板:竹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待提升,需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研发。
市场拓展:进一步开拓“以竹代塑”国际赛道,推动竹制品进入主流消费场景。
结论:宜宾市通过资源整合、全链布局和创新引领,为全国竹产业三产融合提供了示范样本。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与品牌国际化,巩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成果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