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规模全国领先,主产区地位稳固
根据《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(2025)》数据,2024年湖北省小龙虾养殖产量达143.73万吨,占全国总量的41.66%;加工量93.96万吨,占比高达67.90%,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。其中,监利市以18.24万吨产量连续13年蝉联全国县级产区冠军,凸显湖北在小龙虾产业链上游的绝对优势。
2016-2024年间,湖北小龙虾养殖产量年均增长率达14.42%,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反映出政策支持、技术推广和农户参与度的持续提升。
二、加工产业“遥遥领先”,结构优化趋势明显
湖北拥有168家小龙虾加工企业(其中规模以上109家),年加工量占全国近七成。产品结构呈现以下特征:
初加工主导:冻品、预制菜和休闲食品占比较大,满足大众消费需求;
精深加工提速:甲壳素及其衍生品(如医用材料、环保材料)成为主要方向,2024年产值近150亿元,已超初加工产值50%,显示高附加值领域潜力;
科研支撑强劲:依托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(如华中农业大学、湖北省农科院),湖北在甲壳素提取技术、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保持领先。
三、行业挑战与转型方向
尽管湖北小龙虾产业规模优势显著,但面临以下挑战:
养殖效益下滑: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增速(3.39%)高于产量增速(9.07%),单位利润空间收窄;
加工量小幅下降:2024年全国小龙虾加工量同比减少1.33%,或反映消费端需求波动;
同质化竞争:初加工产品占比过高,需通过品牌化、差异化提升溢价能力。
转型建议:
推动“提质增效”:推广生态养殖、品质分级,降低养殖成本;
深化精深加工:扩大甲壳素在医药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,提升产业链价值;
强化品牌建设:打造“湖北小龙虾”区域公共品牌,抢占高端市场。
四、政策与科研双轮驱动
报告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权威机构编制,农业农村部直接指导,表明国家层面对小龙虾产业的重视。湖北可借此机遇:
争取专项政策:整合渔业补贴、科技项目等资源,支持企业技改升级;
产学研协同: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。
结论
湖北小龙虾产业已从“规模扩张”阶段迈向“质量升级”关键期。未来需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口,平衡产量与效益,巩固全国龙头地位,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