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现状与核心优势
规模与产值
2024年赤峰市中(蒙)药材在田面积达65.7万亩,鲜重产量92.6万吨,产值106亿元,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产加工交易基地,并享有“中国桔梗、北沙参之乡”美誉。品种资源丰富:野生药用植物超100种,人工规模化种植桔梗、北沙参、防风等十余种,积累60余种药材栽培经验。
种植模式多元:结合生态条件,形成水浇地集约种植、旱地仿野生种植及“果药/林药间作”立体模式,兼顾效益与可持续性。
产业链基础
企业带动:1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引领,13家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。
平台建设:内蒙古中蒙药材标准化产业园落地,北方中(蒙)药材交易中心筹建中,推动产销一体化。
二、发展驱动力与政策支持
政策规划
锚定2025年目标:种植面积突破70万亩,通过绿色高产高效项目打造单产提升示范园区,强化科技推广与农户激励。
产业化路径:以“科技化、机械化、集约化、品牌化”为导向,推动道地药材基地建设,延伸加工与流通链条。
关键举措
技术赋能:推广先进生产技术,解决标准化种植程度低问题。
加工升级:招商引资构建加工产业体系,突破精深加工能力瓶颈。
市场体系:建立信息平台,对接医疗机构与药企,优化流通环节合法性、公平性。
三、挑战与突破方向
现存短板
种植标准化水平不足,仿野生种植技术需进一步规范。
加工环节以初级产品为主,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能力待提升。
未来发力点
科技驱动: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品种选育与机械化种植技术攻关。
品牌打造:强化“赤峰道地药材”地理标志认证,提升市场溢价能力。
三产融合:探索“药材+文旅”模式,开发健康旅游、研学等新业态。
四、结论与建议
赤峰市中(蒙)药材产业依托资源禀赋与政策红利,已形成规模化、多元化发展格局。下一步需聚焦:
强化科技支撑,推动产学研合作;
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确保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;
深化区域协作,联动京津冀等市场,巩固北方药材集散中心地位。
展望:随着交易中心建成与品牌效应释放,赤峰市有望成为全国中(蒙)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,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能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