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背景与现状
1. 产业基础
清苑区作为河北省西瓜主产区,拥有400余年种植历史,现形成14万亩种植规模(大棚8万亩+中小棚6万亩),产量居全省首位,获评"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"。但产业长期面临"大产区、小产业"困境,表现为品种单一、设施落后、技术分散、产业链短等六大痛点,亟需转型升级。
2. 政策导向
清苑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"一二三产融合"发展要求,依托中国农科院、河北农大等科研力量,制定《西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(2025-2027)》,以"三步走"战略推动全链条升级。
二、转型升级核心举措
1. 生产端: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
设施升级:投入2.12亿元改造钢架大棚,配套贷款贴息政策,预计增产30%。
品种迭代:引进37个新品种(如富硒西瓜、美都麒麟),示范户亩均增收最高达6万元(+400%)。
错峰种植:推广"西瓜+蔬菜"多茬模式,实现全年供应,亩产值突破3.5万元(+25%)。
2. 产业链:延伸与高值化
深加工突破:开发胎瓜气泡水(瓜氨酸提取),年产能可达8400万瓶,附加值提升显著。
农文旅融合:规划西瓜博览园,联动冉庄红色旅游等资源,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IP。
3. 营销端:数字化与品牌化
直播带货:李素环合作社8天销售4万单,单价达市场价2.6倍。
国际拓展:通过供销社跨境电商进军俄罗斯、东南亚市场。
4. 支撑体系:产学研协同
科研合作:成立京津冀产业创新研究院,引入尚庆茂等专家团队。
标准建设:推进地理标志认证,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。
三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
成本节约:现代化育苗厂降低种苗成本0.2元/株,年节省瓜农200万元。
就业带动:育苗、基质厂等项目预计新增就业180人,年增收近300万元。
生态效益:基质厂以牛羊粪为原料,推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。
四、挑战与建议
1. 潜在风险
新品种适应性需长期验证,深加工市场接受度待观察。
农文旅项目同质化竞争压力较大。
2. 发展建议
强化科技支撑:扩大分子育种技术应用,建立品种适应性数据库。
完善利益联结:推广"合作社+农户+订单"模式,降低市场波动风险。
差异化文旅定位:挖掘西瓜非遗文化,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。
五、未来展望
清苑区通过"四个调整"战略,正从传统种植向"科技+品牌+三产融合"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。若规划顺利实施,预计3-5年内可建成中国北方西瓜种苗繁育中心、京津冀绿色农业样板区,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"清苑模式"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