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
礼县依托“千年药乡、天然药库”资源禀赋,将中药材产业定位为农业支柱产业,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4.61亿元,入选“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”。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15亿元,惠及3.5万户15万余人。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,形成“一园、两带、两区、三基地”集群化格局,132家合作社及企业协同发展,龙头企业年产值超1.4亿元。
二、发展路径分析
“建链”夯实基础:政策+科技双轮驱动
规划引领:以产业园为核心,构建良种繁育、绿色种植、加工物流基地,辐射带动白河、草坪等乡镇。
政策扶持:通过补贴、贴息贷款等政策,带动27家企业投入1200余万元,提供就业岗位3200余个。
数字赋能:建成中药材数字化服务平台,实现5万亩基地全流程溯源管理,提升产业效率。
“强链”提升能级:品质+融合双轨并行
种业振兴:建立1500亩良种繁育基地,收集200余种优质资源,打造大黄、党参等示范点。
绿色种植:推广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,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0%,标准化基地辐射6万亩。
产业融合:结合文旅康养开发艾草熏蒸、药膳产品,延伸产业链,提升附加值。
“补链”放大效益:加工+品牌双向突破
精深加工:建设2万吨产地处理车间,降低损耗20%;发展药食同源产品线,研发60余种新品。
品牌建设:“礼县大黄”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出口东南亚;“铨黄”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。
销售拓展:与同仁堂等药企合作,B2B平台年销2000万元,2024年出口创汇500万元。
三、经验启示与挑战
成功经验
全链条整合:从种植到加工、销售形成闭环,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。
科技赋能:数字化管理+标准化生产,保障品质与溯源能力。
品牌溢价:地理标志认证+“甘味”品牌背书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潜在挑战
市场风险:国际药材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出口收益。
技术瓶颈:深加工技术需进一步升级以匹配高端市场需求。
生态平衡:规模化种植需警惕土壤连作障碍问题。
四、未来建议
强化科研合作:联合高校深化种质创新与加工技术研发。
拓展电商渠道:利用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扩大C端市场渗透。
推动碳中和:探索生态种植碳汇交易,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结论:礼县通过“建链-强链-补链”策略,构建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型,为县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。未来需在技术、品牌、生态三方面持续深耕,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