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概况与核心优势
1. 资源禀赋与产业规模
黄金养殖带:通辽地处内蒙古草原与东北平原过渡带,农牧结合经济类型区为肉牛养殖提供天然优势。
存栏量全国领先:2024年牛存栏量达395.5万头(占全国4.9%),出栏量、牛肉产量稳居地级市首位,形成“小规模、大群体”特色模式(19.6万养殖户,82.7%为散户)。
2. 种业优势
种源“芯片”地位:拥有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、1个种公牛站,年供种能力300头,冻精产量300万支。2024年全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前100名中,通辽占30席,遗传育种水平全国第一。
3. 全产业链布局
八大体系支撑:覆盖良种繁育、标准化养殖、饲草料保障、屠宰加工等环节,形成“户繁企育”协作网络(741个合作社+2038家规模场)。
粮草保障:530万亩青贮、2000万亩玉米种植及69家饲料企业(年产能500万吨),构建“种养循环”护城河。
二、价值链提升与品牌化路径
1. 加工与品牌溢价
精深加工突破:24家屠宰企业年产能128万头,开发风干牛肉干等10个大单品,加工产值43.57亿元(价值放大3-5倍)。
品牌价值凸显:“科尔沁牛”地理标志、“通辽肉牛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279.15亿元、267.8亿元,获绿色/有机认证百余件。
2. 流通创新
交易枢纽地位:8家大型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78万头(额超150亿元),数字化手段(电子交易、直播带货)推动“买全国、卖全国”。
三、挑战与未来战略
1. 现存痛点
价格波动风险、精深加工占比不足、同质化竞争。
2. 政策与科技驱动
八大工程发力:聚焦标准化、数字化、品牌化,2025年目标培育10个牛肉大单品,授权20家企业使用区域品牌。
科技赋能:
分子育种技术(“科技兴蒙”专项检测母牛1311头);
粪污资源化(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牛粪,反哺饲草种植)。
3. 利益联结机制
106万农牧民受益(占人口1/3),2025年计划培育30条利益联结链,强化富民效应。
四、样本意义与启示
通辽模式为传统畜牧业现代化提供三大经验:
资源转化能力: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种业、规模、加工的全体系优势;
品牌化思维:通过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提升附加值;
政策科技双轮驱动:精准补贴与前沿技术结合,破解产业升级瓶颈。
展望:通辽锚定“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”目标,其“全链生态+数字赋能”路径或成全国农牧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