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背景与核心优势
资源禀赋突出
九华黄精作为安徽青阳县“道地药材”,依托皖南海拔700米以上的云雾带生态条件(昼夜温差大、雨量充足),兼具1500年栽培历史与文化底蕴,已获国家地理标志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认证,品牌价值显著。政策驱动发展
安徽省将中医药振兴列为重点,青阳县以“一县一业”定位推动九华黄精全产业链布局,2024年产值达20亿元,目标5年内突破百亿,成为乡村振兴核心抓手。
二、产业链现状与关键突破
上游:规模化种植与种质创新
种植面积超5万亩,千亩标准化基地2个,种苗繁育基地800亩,年产能目标4000万株。
龙头企业(如九华中药材科技)牵头制定省级标准,选育3个新品种,建成省级种质资源圃,强化良种保护。
中游:加工技术升级与产品多元化
融合古法工艺(九蒸九晒)与现代设备,开发黄精茶、酒、素饼等40余种产品,提升食用性。
投资1480万元建设黄精检验检测中心,规范质量管控。
下游:品牌营销与三产融合
规划建设黄精文化博物馆、体验之旅,突出药食同源与非遗文化价值。
推动“公用交易中心”项目,整合原料端资源,促进产销对接。
三、政策与金融支持体系
专项法规保障
《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条例》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产业规划、种质保护等方向,推动“五化”发展(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等)。资金与风险对冲
县级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,支持基地建设、技术研发。
创新“黄精种植贷”“黄精保”金融工具,缓解种植周期长(5-7年)、高风险痛点。
产学研协同
联合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成立产业研究院,强化种质培育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。
四、挑战与建议
主要挑战
种植周期长:资金回笼慢,需持续优化金融支持模式。
市场竞争加剧:同类药材(如贵州黄精)可能分流市场份额。
标准化程度不足:小农户分散种植可能影响品质一致性。
发展建议
强化科技赋能:加快选育高抗性、短周期新品种,推广智慧农业技术。
深化品牌IP:结合九华山文旅资源,打造“黄精+”康养旅游线路。
拓展国际市场:依托地理标志认证,探索东南亚等中医药文化圈出口。
五、未来展望
青阳县通过“良种培育—精深加工—文旅融合”全链布局,目标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有效,百亿级产业集群有望成为全国黄精产业标杆,为县域生态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样本。









